8月14日,在上饒縣羅橋街道的鷺翔實業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楊慧琴一邊與專門請來的幾位專家探討剛剛上線幾個月的“綠元素活性炭”科技項目,一邊通過電話與客戶溝通幾千套車間工作服的訂單。對自己的新項目,楊慧琴頗有信心,她認為這將是自己創業道路上的新起點。
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業務員,到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青年企業家,在創業道路上,楊慧琴已走了5年。她被江西省、上饒市評為大學生創業典型,并在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做過巡回宣講報告。
做生意一定要讓人信任你
回憶這些年走過的路,楊慧琴覺得,剛畢業時在上海的打工經歷給了自己不小的幫助。2007年,22歲的楊慧琴在南昌大學取得外貿英語大專畢業證。她獨自跑到上海,投簡歷、面試,最后順利來到一家外貿公司做業務員。
“這段工作經歷教會我一個道理,就是做生意一定要讓人信任你。”楊慧琴說,由于一些客觀原因,當時經常碰到單子接下來中途有變化的問題,但自己一定是盡早跟客戶說明白,絕不拖到最后找借口。“做生意是要看長遠的,你真誠待人,客戶也會原諒和理解。時間一長,雙方不用見面,只通過電話溝通,別人都愿意與你簽單。”
一年多時間,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楊慧琴成為公司200多人里業績最突出的一個,年薪達到10萬元。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國際金融危機席卷而來,公司的生存環境受到很大影響。仔細斟酌后,楊慧琴覺得,幫別人打工終究不是自己的夢想。2008年8月,她決定回家創業。
白天跑業務晚上釘扣子
剛回家,楊慧琴沒有急著找項目,而是來到姐姐的勞保用品商店幫忙。“一面了解當地環境,一面尋找生意機會。”楊慧琴說,通過觀察,她發現當地工業園企業對工作服的需求量非常大,姐姐的店里偶爾能接到一些業務,卻只能通過第三方來生產,“交的貨與企業的需求差距比較大”。
經過進一步調查,楊慧琴發現這是個潛力巨大的商機。說干就干,當年9月,楊慧琴帶著工作一年多積攢的3萬塊錢,到當地工商部門注冊。在了解到當地對大學生創業支持的政策后,她又申請了4萬元的小額免息貸款。
經朋友介紹,她請了一位廠長和4個工人,買了幾臺電動縫紉機,在工業園附近的小區里租了一間百平米的房屋,月租金不過三四百元。楊慧琴白天在外面跑業務,晚上回來不能休息,一大堆的扣子還等著她去釘,忙的時候要持續到凌晨4點。
“沒有辦法,資金和人手都有限,客戶的需求我們一定要按時完成,”對于這段經歷,楊慧琴覺得受益良多。2009年,楊慧琴有了新的廠房,人員增加到20多人,年銷售額達到20多萬元。 然而,事情并非總能一帆風順。2010年的一天,楊慧琴在外地出差,廠里接到一位客戶的訂單,兩天時間要生產1000件廣告衣作為紀念品發給市民。時間緊,任務急,由于沒有對布匹顏色仔細分類,交貨前一天晚上,楊慧琴回來發現衣服前后顏色不一致。當晚,楊慧琴趕緊與客戶商量換禮品,幾千元的費用全部由自己承擔。隨后,滿大街都是楊慧琴的員工,買雨傘、買杯子,回來再印上客戶LOGO,第二天早上8點,市民如愿領到了禮品。
這個教訓告訴楊慧琴,生意上的事情容不得半點大意。
新的產業新的突破
對于楊慧琴和她的企業,當地政府部門也是交口稱贊,“有頭腦,肯吃苦”是不少人對她的評價。而楊慧琴覺得,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才是成功的關鍵。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是上饒工業園內一家大型上市企業,工作服需求巨大。因為自己的企業規模小,成立之初,楊慧琴很難接到晶科的單子。2009年,經過不懈努力,好不容易擠進了對方的供貨商名單。然而,不論是面料質量,還是款式設計,對方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訂單也只有區區20套。“很多人都覺得做這個單子不合算,”楊慧琴說,但從長遠考慮,這個訂單必須接,也必須做好。
如其所料,首批貨交付后,對方很滿意。隨后,該公司購買的工作服數量升級為兩百套、五千套、幾萬套……如今,僅晶科一家企業就為楊慧琴帶來上百萬元的銷售額。
楊慧琴透露,現在工廠的年銷售額已達到500萬元。但由于制衣行業利潤低、范圍窄,未來將在品牌打造和外省市場方面重點突破。另一方面,她已在去年底涉入家居活性炭市場,期待打開一片新天地。
|
|
|
|
|
|